《花开如梦》首播,因缺乏苏童原著中独特的文学渲染,实力派演员的演绎被评价为狗血
10月3日晚间,备受期待的电视剧《花开如梦》在多家正版视频平台隆重上线。该剧汇聚了董洁、王琳、张嘉益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历经多年筹备,终于与观众见面。该剧围绕几代女性的爱情故事展开,原本旨在通过爱情视角展现时代变迁,但遗憾的是,根据目前播出的几集内容来看,《花开如梦》似乎被归类为了狗血剧范畴。
这一结果不禁让人疑惑,明明是根据苏童的严肃文学原著《妇女生活》改编,为何电视剧版却沦为了狗血剧情?原著之所以备受推崇,不仅因为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在于其对人性深刻的剖析与描绘。这些细腻的情感变化与人性探索,在原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是严肃文学的魅力所在。
然而,在电视剧《花开如梦》中,这些原本应成为亮点的人性渲染与情感变化却被大大削弱,甚至被完全丢弃。取而代之的,是空洞的故事框架与浮于表面的情节推进。例如,剧中母亲因师兄而拒绝师弟的情感纠葛,在女儿离家出走的威胁下突然改变决定,这一转变缺乏必要的情感铺垫与心理刻画,显得突兀且不合逻辑。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对情感变化的忽视与简化几乎贯穿了整部剧。从母亲与师弟、师兄之间的情感纠葛,到女儿在电影行业的追梦之旅与母女冲突,再到张嘉益饰演角色的“坏人”形象塑造,无一不透露出一股狗血气息。这些情节本应充满情感张力与人性深度,却在电视剧中被简化为了空洞的符号与标签。
对于电视剧创作而言,仅仅依赖严肃文学的故事框架而忽视其情感内涵与人性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好的编剧应当能够深入挖掘原著的精髓与灵魂,将其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影视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忠于原著又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因此,《花开如梦》的失利再次提醒我们:剧本乃一剧之本。在改编严肃文学作品时,必须尊重原著的精神内核与情感脉络,同时结合影视艺术的特性进行创新与发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买椟还珠的悲剧发生,让优秀的作品在荧幕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