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的前三集之后,黄轩所饰演的角色显得有些奇特,角色是否经过喜剧化的处理
10月15日晚间,电视剧《上甘岭》播出了第2集和第3集,剧情聚焦于战士们在五圣山区域挖掘地道的壮举。除了这一核心情节外,还穿插了多条支线,其中黄轩饰演的段参谋尤为引人注目,他带领战士们执行抓俘虏任务、激励战士挖坑道,甚至亲自拆解敌机炸弹,但这些情节却引发了一些讨论。
这些支线情节的处理方式显得颇为独特,让人不禁疑惑:段参谋这一角色究竟想要传达何种形象?是否意在通过喜剧化的手法为沉重的战争题材增添一抹轻松色彩?然而,抗美援朝的宏大背景与深刻主题,或许并不完全适合此类叙事方式,相比之下,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或许更为贴切,尽管它与喜剧叙事在本质上有着明显区别。
具体到段参谋的戏份,有几个片段尤为引人关注。首先是抓俘虏一幕,相较于传统抗美援朝作品中的干净利落,此次段参谋的行动显得颇为波折,甚至一度陷入敌人地雷的包围,幸得战友相救才化险为夷。这样的情节设计,既未凸显段参谋的智勇双全,也未避免给人以纸上谈兵之感,更引发了对其作战能力的质疑。
其次是挖坑道时因使用炸药而引来敌机轰炸的情节。段参谋在此过程中的失误被战友们调侃并要求检讨,这看似是对其轻率行为的批评,但更深层次上却让人不解:为何在战争经验丰富的段参谋身上会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这样的剧情安排,是否意在探讨战争中的意外与不确定性,还是仅仅为了制造戏剧冲突?
最后是拆炸弹的场景。面对爆炸半径达一公里的炸弹,段参谋选择亲自拆解而非在安全地点引爆,这一行为不仅置自身于险境,也让周边众多战士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此情节的设置,是为了展现段参谋的英勇无畏还是对其鲁莽行为的讽刺?亦或是编剧希望通过这一极端情境来探讨战争中的生死抉择与责任担当?
综上所述,两集中段参谋的戏份虽多,但剧情表达意图却显得模糊而复杂。尽管我们相信编剧和导演并无黑化我军战斗人员之意,但这种偏向喜剧化的表达方式却可能适得其反,让段参谋这一角色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变得模糊不清、作战水平忽高忽低。对于一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电视剧而言,如何在尊重历史与尊重观众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