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影视文章正文

《我是刑警》前7集后,为何觉得于和伟的演技出色呢?下面这场哭戏或许可以给出解释

影视 2025-02-25 13:01:59

电视剧《我是刑警》已更新至第7集。正如我昨日的剧评分析所述,马苏所饰演的角色并未实现反转,她并非犯罪分子的一员。这种处理方式既保证了剧作的真实性,又因这一女性角色的加入,让故事自带反思意味,尤其是对生存艰难的深刻反思。

11.jpg

同时,经过7集的剧情展开,我们可以发现,于和伟老师的表演十分精彩,而这种精彩是有迹可循的。例如,在第6集中,于和伟所饰角色的战友牺牲,他与同志们在战友墓碑前唱歌哭泣的场景,就很好地诠释了为何于和伟的表演能让整部剧更加吸引人。

若仅从剧本角度来看,这场戏原本可能并不出彩。战友牺牲,墓碑前唱歌、落泪、缅怀,是典型的情绪表现戏份,旨在歌颂公安干警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的精神。然而,这类歌咏式的戏份往往容易陷入为歌咏而歌咏的困境,最终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22.jpg

在《我是刑警》的第6集和第7集中,剧本层面确实存在大量这类歌咏式的戏份。如果这类戏份在短时间内堆积过多,就会削弱情绪的表达,使观众从亢奋转为疲惫,最终导致歌咏的目的无法实现,反而让观众感到疲惫。

这时,好演员的水平就体现出来了。歌咏类内容本应放大人性的光辉,但一直过度渲染,观众就会疲惫。如果演员在表演时能将“大光圈”调成“小光圈”,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以第6集中于和伟哭着唱歌的戏份为例,他并没有好好唱歌,而是嗷嗷叫唤着唱,这种表演方式给角色增添了主旋律正能量之外的缺陷和弱点,使角色更加真实。

33.jpg

很多时候,主旋律和正能量角色往往被塑造成没有缺陷的完人,但于和伟的表演让个人情绪超越了集体情绪,让角色有了普通人的情感。这样一来,角色反而更加真实了。在主旋律正能量的作品中,角色往往被塑造得过于完美,如我之前批评的《故乡的泥土》中的女主角,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完美反而让剧集显得虚假和悬浮。而《我是刑警》在剧本层面也并未给男主角制造太多性格缺陷,这就给了演员发挥的空间。

在于和伟的表演中,他并没有按照剧本的要求一本正经地唱歌,而是通过自己的发挥,给角色增添了一些缺陷美。很少有演员会有这种表演意识,大多数演员都是按照剧本要求来表演,不会去做可能减分的尝试。但于和伟通过这种“不好好演”的方式,实现了表演的加分。

类似的表演还出现在《觉醒年代》中,于和伟在饰演陈独秀时,也是通过自己的表演给角色增添了一些缺陷美。缺陷是美还是丑?很多剧本虽然知道角色不能塑造成完人,需要有缺陷,但却不知道缺陷不是硬伤,而是与正向价值并存的一些瑕疵。反例便是《故乡的泥土》中的老支书反对包产到户,那并不是缺陷,而是硬伤,是不美的。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隐私声明

浙ICP备2022000566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公安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