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密码》播出已过半,确实堪称佳作,呈现的三个案情,其底色处理得真好
12月23日,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已播出至第15集,剧情更新过半。正如我在前几篇剧评中所言,该剧以生存性、讽刺性和士人精神为内核,堪称难得的佳作。经过15集的剧情展开和三个案情的揭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部电视剧的底色。基于这些底色,该剧无疑可被称为上乘之作。
那么,何为案情底色呢?
简而言之,就是案情真相大白后,留给观众的深刻思考及其价值。我们常看的探案剧,往往在案情揭晓时,不过是普通的悬疑杀人案,缺乏值得深思的内容。这样的案情底色显得苍白无力。相比之下,《清明上河图密码》之所以备受我推崇,正是因为其案情底色尤为出色。
让我们来看看这部剧中已经揭晓的案情。首先是“祥瑞案”,它讽刺了至少两点:一是朝廷官僚间复杂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二是皇帝对祥瑞的盲目追求。这种“皇帝需求祥瑞,臣子制造祥瑞”的做法,正是鲁迅先生笔下讽刺的“红嘴绿鹦哥”现象。通过此案,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一现象如何在现实中上演,皇帝与臣子间的合谋,彼此心知肚明是假,却又都需要这种虚假的认知成真,形成了莫大的讽刺。这在以往的影视剧中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是“帽妖案”,此案至少有两点启示:一是市井小民生存艰难,如苦命鸳鸯般的人生便是明证;二是朝中权贵通过地价房价压榨东京百姓,且利用利益代言人进行收割。最终,张馨予角色被两位苦命鸳鸯手刃,讽刺意味十足。此案最终走向类似《水浒传》的模式,权贵高高在上,百姓走投无路,被迫拿起武器反抗。这些生存性、讽刺性元素,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是正在播出的“科举舞弊案”。通过这个案情,观众至少可以看到两项内容:一是科举舞弊已经根深蒂固,大宋朝并非某些观众想象中的美好;二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仍有士人精神在抗争,如张耀角色等士子,坚守正义并付诸行动。此案中有一场滑稽戏,周一围角色带着张颂文角色瞻仰开封府的石碑,张颂文角色趴在石碑上痛哭,周一围角色说“你后边有人啊”,随后林家川角色真的站在了他后边。这场戏看似逗乐,但懂行的观众却能从中品出悲凉之感。盛世之下,读书人又何必趴在石碑上痛哭呢?这一哭,也哭出了士人精神。
士人精神,即正派读书人的精神。他们读过圣贤书,知道何为正确、何为读书人的天职、何为需要坚守与追求。因此,士人们会付诸行动。张颂文角色一家虽为市井小民,但他们查案不仅因为亲人被裹挟,更因为他们是士人。在《清明上河图密码》中,浓郁的士人精神贯穿始终。甚至可以说,该剧的创作者也是士人精神的代表者之一。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追寻时代的真正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