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繁花》对比《乘风踏浪》更加真实,尤其是那些努力谋生生意人刻画,更为贴切和生动
电视剧《乘风踏浪》在第29集和第30集中,展现了彭锦西和彭锦东为了一匹新布料,亲自到上海一家国营厂求助于厂长的情节。这两集的剧情与电视剧《繁花》中的部分情节不谋而合,让人不禁思考两部作品之间的差异。
彭锦西的上海之行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正是《繁花》的故事背景时期。当时,彭锦西在国营厂为求得一匹布料而费尽心思,而《繁花》中的商人们却在致真园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将两部剧作对比,不难看出《乘风踏浪》所展现的更为接近真实,而《繁花》则更像是王家卫风格的商业幻想。
在《繁花》播出时,我就曾撰文指出,这部电视剧已经背离了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成为了一部悬浮于现实的上海商场幻想剧。王家卫以香港的思维模式来解读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认为那是一个商业至上的社会。然而,事实上,那个时代的上海,商本位远未占据主导地位,官本位的影响依然深远。
回到《乘风踏浪》,同样以九十年代上海为背景,彭锦西的民营厂在获取布料方面困难重重,这也反映出了当时市场的实际情况。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繁花》中的商人们却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地掌控市场。这种对比凸显了《乘风踏浪》的真实性和《繁花》的虚幻性。
真正的生意人、小老板,他们的生存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乘风踏浪》中的彭锦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真实的答案。他为了得到一匹布料,不得不低声下气地求助于人。而在《繁花》中,那些所谓的民营生意人却似乎已经站在了市场的顶端。然而,这种顶端的生活显然是不真实的,它远离了普通民营小老板的真实生活。
如果说《繁花》只是王家卫式的一次“上海小时代”式的幻想,那么《乘风踏浪》则是对真实民营小老板生存状态的一次深刻揭示。通过彭锦西等人的故事,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些民营小老板的不易和艰辛。他们面临的压力可能只是为了一块布料,而在《繁花》中,这样的压力似乎并不存在。这也再次证明了王家卫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实际情况的不了解。